第(2/3)页 …… 季铭移师沪上的消息,在密切关注他的舆论场,当然也是早就传出去了。 一干媒体,多少都有放新闻出去。 “季铭回国,带队移师沪上,音乐剧《默》离公演不足半月。” “全新领域,季铭是否能够重演《末代皇帝》在沪上的票房奇迹。” “季铭现身东方艺术中心,《默》排练到最后关头。” 然而,相对于传统媒体和综合媒体的泛泛关注。这部国产音乐剧在音乐剧爱好者的范围内,从它第一次传出消息来,就获得跟卡司相称的影响力,也就是跟季铭相称的影响力。 “这是不是国产音乐剧真正意义上第一次有顶级大咖参演、制作?” “话剧,电影,音乐剧……可以期待一下了吧?” “其实不管他做出来什么,以他的影响力,这么全心全意地做一台音乐剧,我感觉对于国内音乐剧产业的意义之重大,无论怎么说都不算夸张了。” 如他们所说,可能关于音乐剧的咨询链接条数,那之后新增的得有一多半都是季铭创造的。 一直到他拿下威尼斯影帝——音乐剧《默》也就成了威尼斯电影节获奖电影改编的音乐剧作品,关注度顿时再高台阶。 然而其实到这里为止,“崇洋”比较严重的音乐剧圈,对于《默》更多还是俯视的——啊,一群落后分子里头,现在看着有一个跳的比较高了,又是顶级大咖,又是威尼斯影帝,气象不同以往。 所以也是因为这种心态,到季铭宣布将同时在伦敦西区制作、主演英文版《默》之后,国内音乐剧圈,才算是真的爆了。只不过,在当时季铭铺天盖地的舆论热潮中,音乐剧圈实在太小众了,没有闹出相应的大动静来。 直到此刻,季铭多次往返西区后,来到了沪上,意味着《默》的公演就在眼前。 音乐剧圈的动静,才在外界相对平淡的条件里,出圈儿了。 微博大v“西区音乐剧”以“今年会成为国产音乐剧真正意义上的元年么?”为题,成为这一轮出圈儿的起点。 “季铭从西区回国,带着整组人马来到公演剧院东方艺术中心的音乐剧厅,消息广泛见诸于各大报端,一如既往,无论国产还是进口,音乐剧在国内都从未获得过这种程度的关注——连剧组的移动,都足以成为头条。 国产音乐剧会从季铭开始,真正走进主流艺术圈内么?电影电视话剧……音乐剧?而今年,又会成为国产音乐剧真正意义上的元年么?这个问题,无意抹去众多音乐剧工作者在过去十几年间的努力和艰辛,而是想要真诚地探讨一下,音乐剧出圈的契机,是否真的到来了,而《默》这出带着大量舞剧元素的,由一部得到认可的电影改编的国产音乐剧,能够承担起开启这一切的使命和压力么?” 这位博主,生活在伦敦,而且就是从事戏剧相关工作的,所以写的很内行。 首先对《默》这样一种题材,改编成音乐剧的优势和劣势,分别是什么,进行了深度讨论——结论是挑战巨大,以若干西区和百老汇作品为例,想要做好不太容易,对演员、舞台、制作都有极高要求——“……以季铭在话剧和电影领域的成就,身居话剧大满贯和影帝的头衔,他会选择这么一个难度的开局,并不奇怪,我相信,他也一定有所准备。那么假设他们确实能够有一个很高的完成度,《默》很大可能会是一部革命性的国产音乐剧作品,足堪大任。” 接着他拿出了自己独家的消息,搞到了英文版《默》的一些信息,莫瑞斯剧院作为西区核心剧院之一的身份,以及导演斯图尔特的背景——最重要的是,他很牛哔地第一次透露了凯拉·奈特莉的参演消息,这个消息到现在其实还没有放出去,一则凯拉在欧洲的关注度现在没有那么高,二则剧还没有进入到宣传周期,所以一直都还没有人知道,或者并没有人将它放到新闻上去——譬如“传凯拉·奈特莉近日将参与一部西区音乐剧”,中文记者谁能联系到季铭头上。 原文没有到此为止,继续写道:“英文版的《默》是典型的西区传统音乐大剧的制作模式和规格,非常值得期待,过去从未有过这样的合作,也从未有过中国音乐剧演员如此深度地参与到这种规格的制作中。” 然后他又说起了东方艺术中心最近大刀阔斧的改建,以及近期各大艺校的音乐剧专业,已经音乐剧演员们收到了更多的邀约,这意味着有更多公司正在着手制作音乐剧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