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七四章 艰难的第一步(中)-《新顺1730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这茶叶既不是锡兰茶、也不是印度茶,因为那一年英国还没偷到茶种呢,倾的就是福建武夷的红茶。

    当时的高关税政策,使得茶叶市场已经饱和,只能降税来扩大市场。

    在一个饱和的市场里,不去考虑市场的问题,却去考虑是供货商那边不自由贸易,单纯从商业逻辑来考虑,那也说不通。

    刘钰极端反对满清的十三行和一口通商,故而极端反对下南洋和开放贸易就一劳永逸什么都解决了的想法。

    因为这两者本质上就是一回事,是完全不懂现实世界经济逻辑的臆想。

    大顺面临的问题,或者说,中国在这个时代面临的问题,不是自己是否开放贸易。

    而是,欧洲是否开放贸易。

    大顺也好,大明也罢,主观上是封闭的。

    既没有政策鼓励、也没有退税保护、更没有什么配套的出口优惠。

    但客观上,就像刘钰整天鼓吹自由贸易一样,一群主观上思想封闭僵化且根本不懂贸易的封建官僚,凭借劳动人民两千年的智慧和努力积累的底蕴,却可以随便喊自由贸易。

    此时的欧洲国家有一个算一个,真搞自由贸易,有任何一个能在大顺搞成贸易顺差的,那所有的经济学教科书都得重写。

    主观上的封闭、客观上的贸易优势地位,使得大顺的处境非常的别扭。

    现在大顺需要的,不是自己开放贸易、反思自己。

    而是要有足够的炮舰,去欧洲敲门:开门,自由贸易。

    下南洋,拿到的是货源。

    这和大顺原来的贸易模式一样,丝、茶、棉、瓷,都是货源。无非就是从出口五大件,变成出口六大件。

    俗话说,万事开头难。

    这大顺想要走一条不一样的路,想要破解对外交流的封闭、想要扭转全民族沉睡的窘态,这条路的开头确实是走的无比艰难。

    从一开始的征西北,解决东北西北之陆地之患,使得大顺可以下南洋而无后顾之忧;再到让利于商人,将对日贸易公司的利润拿出,逐渐扭转社会的惯性意识,用了将近二十年时间让一些商人逐渐习惯了投资股份制公司;再到欧洲之行的纵横捭阖、机关算尽,最终下南洋……

    这都是这条路的开头。

    大顺现在只是在这条漫长之路的起点,花了将近二十年时间迈出了半只脚。

    如今,即便只是半只脚,这这半只脚还未落地。

    因为,让这些新兴阶层能够投资、能够认识到权益和义务的统一、能够忍受自己花钱养军队来维护自己利益、能够将大量的金银从土地上转移到海上,这才算是这只脚真正落地。

    迈出这条漫长的、逆天改命之路的第一步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