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八二章 新旧利益的冲突(三)-《新顺1730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你们虽是士绅,多有土地。但你们又非基督徒,妻妾也必多,子孙兴盛。固然耕读传家久远,但也不可不考虑日后基业事。”

    “不若这样,你们出钱、佃农出力,竟去南洋、台湾等地垦荒种植如何?”

    “垦百亩田,出力者取半,你们出资者亦取半。日后留于子孙,亦是产业。”

    “待开垦之后,或回乡招徂佃农、活在闽粤等地招募乡民租种。这难道不好吗?”

    “如此一来,你们的产业既多,也不用担心子孙兴盛而至家产愈分愈薄;又可使得大量‘多余’的人口有业可依,也是为社稷久远出了力。”

    “若是以往,觉得万里之遥,实在太远。但如今,海运兴盛,去台湾、下南洋,都在月内。”

    “我看,我们各退一步,如何?”

    “本官不在松江府试行永佃减租减息三十年赎买之政;你们也不要再论什么米价之事。”

    资本本身是无善恶的,这些士绅手里的银子若能动起来,也是资本。只要用对的地方,肯定是对大顺有好处的。

    刘钰也是在给这些士绅一些机会。

    如果不能跟上新时代,那他只能想办法让这些人被淘汰。

    如果能跟上新时代,那他倒是可以宽容一些,多给他们一些出路。

    松江府做大买卖的商人,看不上去台湾垦殖种地这样的事。或许他们有可能去搞点种植园什么的,但是去那垦殖继续收租子,那就没什么动力了。

    垦殖也需要付出资本,耕牛种子、水利、抵抗天灾等等。

    依靠朝廷组织无地百姓,既不效率,朝廷也根本没那么多的钱。

    如果能让这些士绅们把资本组织起来,或者投入资本,这也确实可以缓解很多矛盾,也能够充实南洋的人口。

    如果连工商业最为发达的松江府的士绅,都对此感到不安、紧张、恐惧或者本能的拒绝,那这些人也就只能在将来全都干掉了。

    士绅们也没想到刘钰会给出这么一个“折中”的办法,实在是出乎他们所料。

    一时间众人也不知道该怎么说,你看看我、我看看你,全傻眼了。

    刘钰用的是要开窗、先要拆屋的办法。先说要减租减息三十年赎买,然后退了一步,说了这么样的办法。

    可这些人本能地对遥远地方的事情充满了恐惧。

    就算自己不去,派管家去管理,或者让儿子去,这听起来也实在是有些遥远。

    他们并不知道,在刘钰认为“进步”的未来里,没有他们这些坐在家里收租放贷的士绅的位置。

    不是说要把他们全杀掉。

    而是要么将这些收租放贷的钱,化为资本,投资在对未来有益的事业上。

    要么,他们就只能是在面临两难选择时,被抛弃的一群人。

    他给出的办法,只是建议,又不是强迫。

    而且说得既委婉、又清楚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