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松江府尹当即介绍了一下松江府这种特殊的、其实完全是中农水平的假佃农,到底是怎么回事。 这里面,有个绕不过去的问题,就是基层到底交了多少税。 大明也好、大顺也罢,只看律法,简直就是农民的天堂。三十税一,这税低的实在是叫全世界羡慕。 然而,要是只看法规法令的话,这世界变成天堂也太过容易了。 如果都是按规矩办事,不说正常的土地税,就是加上明末的三饷,也不多。 这里不提地主收租的问题。 只提收租之外的税赋徭役问题。 大顺的土地税,就算加上人头税,其实也就0.05两白银。很低。 但是,一税轻、二税重、三税四税无底洞。这才是基层的现实。 一亩地0.05两银子的正税,一点都不多。 可是,此时也有一些乡绅对此是有记载的。 曰:每亩正税4分,又每分加平二分,则此一钱二分矣。国课应完,若亩只收一钱二分,尤可支也。 然,官府每逢大役,则按亩加派。若每钱税加至半两,尤可支也。 然,每岁加派十次、廿次、卅次,叠而加之,不可支也! 凡遇过差,公馆、驿马、酒水、门包、长随、书吏、衙役、夫轿,皆出于是。而乡约贤者又借官私派,民岂能活? 这就说的很明确了。 应该缴纳四分银子的税,基层官府按照惯例,每分银子再多加二分,也就是一分变三分、一亩地的四分便一钱二分。 这样的话,也就相对于十一税,也能活。包括潜规则的两倍的加税,依旧还能活。 但是,遇到徭役、加派、差事,这加起来就没数了。 好比去挖河,你不想去,那就交钱啊。交了钱,理论上官府雇人替你去;又好比有官员来了,走运河,得去拉绳或者准备别的,这也得抓人。不想去,就交钱。 刨除掉地主地租这个根本性问题,基层官吏能把三十税一,干成二税一、甚至达到一点五税一的地步。明末甚至出现了撂荒跑路,大片土地没人敢种的情况。 只看法令、朝廷的制度,感觉封建王朝真的是符合仁义之政的。 可要看看基层、看看现实,只能说,能活二百年的王朝,都是命大的。 原本,还有人头税,摊派的钱,可以摊派在人头税里。同样是一分银加杠杆,加到一钱,但这一分银一部分是土地税、一部分是人头税。 现在,取消了人头税。就算加杠杆,也得有初始的钱数,这些钱就全加在土地上了。 中上层,都有避税的办法。或者说,都不需要专门去避税:只按照国家规定的国税收,根本没几个钱。 他们避的,还是国税之外的钱。 大明也好,大顺也罢,收一两的国税,底层要承担十两、甚至二十两。看似一年收个千八百万的地亩税入了国库,底层估计收了一二亿当不是问题。 所以大顺的财政,比大明强点,但也垃圾到极点,以至于马上要被没有印度、十三州还不纳税的小小英国超越了。 这种情况自明时便有,所谓投效等。 所避的,不是朝廷的那点正税,避开的主要还是基层的层层加码。 这种情况下,刘钰当初就说过的、那些商贾阶层也认识到的“土地售价降低”的情况,也就随之出现。 小农阶层是被盘剥的重点,土地越多,越轻松。 就算不避税,只要能避开基层的加码,就毫无压力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