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七三章 猜疑链(下)-《新顺1730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只不过,刘钰真的是高估这些盐商了。

    他本就存了这些盐商死前肯定要搏一搏的心思,不怕一万、就怕万一,防的就是盐商搞反击,闹得非常难看。

    而且他又不知道吴敬梓去给这些盐商分析了情况、出了一个实际上最可行的主意。

    这些盐商考虑了海商集团的崛起,却没考虑另一个问题:皇帝可能把整个大顺最赚钱的两件买卖——不比大顺朝廷收土地税赚的少——交给同一伙人吗?

    所以如果刘钰知道了吴敬梓出的主意,一定会觉得说不定还真有可能成功。

    但他不知道,也更不可能知道盐商否了这个想法,而是采取了最保守的策略。

    即把希望寄托在朝廷不改。只要给了钱就不改上。

    如果刘钰知道,他肯定会笑着骂一句废物,觉得真的是养废了,这他妈和等死有啥区别?

    可他并不知道。

    而且又不怕一万就怕万一。

    并且他内心考虑的角度,从一开始就明白海商的势力已经够大了,而且是新兴阶层,皇帝会本能地担心,不可能再给更多的利益了。

    加之他知道大顺的下一步战略是南下打印,是以这本身就又是加强海商势力的过程,而势力在必然扩张的前提下,皇帝更不可能把盐在给交给群势力越来越大的群体了。

    在此信息基础上做思考,他就根本没考虑过盐商考虑的那种“替他人作嫁衣裳”的可能。

    是以,当说客说到盐政改革可能遇到的偏远地区的问题时,在信息不同的猜疑之下,刘钰第一时间就觉得,盐商可能会在这个地方切入,对抗改革。

    这场改革,从一开始,刘钰就不觉得私盐贩子是主要问题。

    而且,明显的,这场改革想要成功,那么其政策的关键点,一定是“化枭为商”。

    换句话说,大盐商认为的主要因素,实质上在这个思路的改革下,是直接被化掉的。

    但是,这只是化掉已有的大部分走私贩子,即便他们能够提供市场信息、销售路径,但想要和大盐商对抗,只能是一支强势的、以朝廷为后台的力量。

    否则,是赢不了的。

    但刘钰也不得不承认,朝中那些支持盐政改革的人,想的简单了,并没有完善后续的诸多制度,使得漏洞太多。

    这也就是在这个时代,放到后世,人都从资本厮杀中杀出来的,这么多的漏洞,能直接捅破了天。

    本来他并不是掺和进盐政改革中太深,但从考察了淮南盐场给皇帝写了第二封奏疏之后,刘钰也只能把这场改革扭一扭了,扭到一种他希望的模式上了。

    既不同于朝廷内那些改革派的模式、也不同于旧的总承包商的模式。

    这些盐商既然拿这个他认定可能会出问题的地方说事,刘钰心道这也正搔到了痒处,便怕你们不玩呢。

    不过既是要玩,那也顺势把一些漏洞补上吧。

    如今盐商既已出招,刘钰心道这倒也好,便笑道:“如你所言,这最大的问题,也就是远处行销,小商无力承担资本,反倒导致私盐泛滥?”

    “那若是行改革之事,却无这个问题呢?那你们还有什么可说?”

    说客和他背后的盐商,其实真没有刘钰想的那么有种、有激情和活力,以及斗争精神。

    说客知道自己只是来送钱、送台阶的。

    这时候见刘钰这么说,便也笑道:“国公明鉴,怎么可能不出问题呢?”

    “国公需知,这盐上的事,不比战争。”

    “如太祖皇帝时候,一年席卷河南京畿。”

    “但这盐,若是私盐寸进、官盐日缩,官盐想要收复‘失地’,可就不是一天两天、一年两年的事了。”

    “江西丢了,四五十年,尚未‘收复’为官盐区呢。如果变法真这么有用,竟能一夜之间官盐重夺江西,那可是神乎其技了。”

    刘钰跟着笑了笑,手指不经意间在“点心盒子”上敲了几下,摇头晃脑道:“有道是,隔行如隔山呐。你若问我海战、算数、乃至行销欧罗巴货物,我是如数家珍。”

    “但问我贩盐诸事,我还真就不一定比你们更明白。”

    “陛下差我来,也是考察一下,听取民情。正所谓,兼听则明、偏信则暗嘛。”

    说客的目光在刘钰敲动的手指上逗留了一瞬,心里登时明白过来,连声道:“国公所言极是,极是啊!兼听则明、偏信则暗。”

    刘钰又道:“术业有专攻,我本来也没有在盐政改革上发声,这你们想必都是知道的。不过既领了圣命,那就不得不尽心竭力了。”

    “可我就不懂了,你们既有了办法,怎地不直接上疏朝廷?”

    说客心下更明白了,心道这不是废话吗?直接走官方,那不是显得我们再给皇帝“行贿送礼”嘛,这也不好听啊。

    “国公,这盐政改革事,牵扯甚多。一旦讨论起来,各有道理,难就不免麻烦。”

    “陛下既信赖国公,国公也只是传达一下我们的意思,这就不妨交由国公这里,回禀圣上,由圣上独断。陛下聪颖绝世,自会分清利弊。”

    “我们的意思,都在这奏疏中,还请国公代呈。”

    “这种事,小人以为最好还是不要声张,否则恐有些该碗口割舌之辈,乱嚼舌头,诋毁圣名……竟以市井之见,来评判陛下圣裁之英明,那可就是我们的罪过了。”

    刘钰呵呵一笑,缓缓道:“如此,似也有些道理。那么,这事我就先回禀陛下吧。但我也不得不多说一句。”

    “国公请讲。”

    刘钰正色道:“既是这件事你们也知道,闹得越大,越不好收场,那你们这段时间最好也不要闹。”

    “既选了不走朝堂正途,却由我代呈陛下,有些事你们自己就心里有数才是。”

    “虽说兼听则明、偏信则暗。但,改与不改,终究在陛下、在朝廷,而不在市井舆情、江南风向。”

    “我可不是很想看到,是改、是不改,竟成天下讨论之势,到时候可就难收了。”

    这显然就是在警告不要发动舆论,现在最好消停点,等皇帝那边的消息。

    说客如何不明白,忙道:“国公教的是,小人记下了。此事,终究在陛下、在朝中诸位大臣。其利其弊,难道以陛下之圣明、诸位大臣之聪慧,还分不清吗?”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