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九一章 娴熟-《新顺1730》
第(2/3)页
如今欠下债的今年该下南洋的人,都被弄到了基础关键地干活去了。或是过河的交叉道、或是入海口、或是防潮堤等关键处。
这些人如今就不归这些乡绅管了,人头钱自然也拿不到了。
至于修淮河本身,各路乡绅心里也不好说支持,或者不支持。
这是个很复杂的情况,不能简单的水利就是好能概括的。
不修淮河,经常受灾,便有蠲免。蠲免的主要受益者……如今是按亩征税,人头税废掉了,那蠲免的主要受益者当然也是土地所有者。
但反过来说,修了淮河水利,土地好了,自己收的租子也多了。
然而再反过来说,水灾变水利,九等田成二等水浇田了,这税也上来了,朝廷肯定是要派人来清查田亩的。一清查田亩,很多躲开的税收就又找上来了。
总之,有好有坏。
但对修淮河这个任务,他们也知道轻重,既是承包了,那就得干完。干不完是要出大事的。这和关乎社稷无关,主要是刘钰之前说了,他只要河段,别的可以商量,河段不能完工,西域种麦子、南洋砍甘蔗,二选一。
而这,也就引出了这场贪腐克扣大案的基本逻辑:朝廷发的是米,百姓吃米和吃苞米面,对干活来说并无区别。
吃苞谷面、杂和面也死不了,也能干活,也能吃饱,也能完工。
正如皇帝叮嘱刘钰的逻辑:冬天的活干完,是第一优先级一样。
士绅也是一样的逻辑。
只要把活干完,剩下的事就都好说。
乡绅官僚见钱,如蝇见血。剥皮萱草都不怕,知道要先把活干完在这前提下搞钱,亦算是巨大的觉悟了。
李乡绅赶到这一片的望族、乡绅领袖王监生家里的时候,和他们一起承包的乡绅都已经赶过来了。
正如大明土木堡引发了纳捐事类似的道理,大顺有几个地方的监生之类是最多的。
一是苏北、二是西京。
税收体制和财政制度在这摆着,无能低效。地方闹灾,或者边境打仗,就需要动员当地士绅的力量。
而动员不能红口白牙,得给好处。大顺唯一能给的好处,就是学历。
包括大顺能绝地反击复天下,靠的也不是“保天下”的口号,而是通过保天下的口号,使得之前的均田政策,被合理地被取消了。
否则固然甲申年大顺入京的时候,南方奴隶兴呼乾坤倒转,我辈何以常为奴;一片石之后,士绅可也看到了乾坤颠倒,我辈何以被追缴助饷分田。
王监生的监生,就是苏北大灾时候,捐钱捐物捐出来的。
乡绅出钱,朝廷给学历,给一张“统治阶级入门券”。
不过自从上次活埋事件后,苏北的乡绅们老实了一段时间,至少没再怎么干类似诬陷别人要造反直接活埋三十几个这样的事。
也算是苏北乡绅,给了朝廷一个巨大的面子。
只是这一次不是类似于活埋百姓这样的大事,而是借着朝廷漏洞赚点钱的小事,王监生的心思也早活络起来。
等着李乡绅一到,这一片一起承包河段的乡绅就算是到齐了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