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三三章 大获成功(二)-《新顺1730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这一整套的逻辑,他当然不可能原封不动用此为理由,而是必须经过一个类似于格式转换器的举动,转化为这时候大顺官员能理解和能接受的理由。

    他自己认为的真正道理,在大顺这个播放器下是乱码,无法解读。

    但不管怎么解释,对朝廷来说,道理不重要,重要的是成果。

    因为儒家不是宗教,是有一套自己的政治道理、经济设想的,然而用的结果就是完蛋,所以朝廷终究还是很看重实绩的。

    这也符合大明差点亡天下这个背景下,对空谈心性道理、要务实、义要从功利上体现、事儿上见的整体思潮。

    即便不只是看盐税,从别的角度看,这次改革也算是基本成功的。

    淮北盐区,能收上盐税,证明其余的“附加选项”——比如百姓吃盐这种在朝廷看来纯粹是附加选项——也都达成了。

    淮北盐区和别处不太一样。

    上有长芦、山东两大盐场;近有淮北沿海各地的盐滩私场。

    淮北盐区的问题,不是百姓吃不到盐,而是百姓吃私盐。

    现在第二次放票已经完成,这一次来的商人比第一次更加踊跃,盐税收足了,也就证明了一件事。

    证明第一波的盐商,把官盐卖出去了,赚到钱了。

    否则傻啊,还继续来?

    官盐能卖出去,证明百姓再吃官盐。

    百姓不吃私盐,吃官盐,所以第二次放票商贾才能更加踊跃。

    百姓为什么不吃官盐吃私盐了?

    因为官盐的价格降低了。

    所以,让百姓也能吃上便宜盐,这个朝廷的附加选项目的,也达成了。

    至于为什么官盐价格降低了,则有多重因素。

    既有生产效率增加成本降低的原因,有取缔了中间商囤积盐引赚中间商差价的原因,也确实有盐政改革派整体上“放权、减少检查环节、减少手续流程、改变运输路线”的因素。

    但这个因素,其根源还是要追溯到废弃漕运上。

    否则的话,运盐路线必须固定,防止夹带走私接应北边的私盐;要在各处关键点设置审查,放置大大小小的盐政官员,物流成本是降不下来的。

    而现在,只需要在几处重要的黄河渡口设卡,即可确保别处的盐不能流入,从而可以让贩盐的更改更为便利的运输路线,减少大大小小的盐政官员审查。

    如果照这个态势发展下去,明年一切步入正轨之后,即便不考虑往别处走私,也不考虑扩大淮北盐销售区的范围,仅仅还是原本的销售区范围,恐怕明年淮北盐区能上缴财政的盐税,就是改革之前的两倍到三倍。

    这么大的政绩之下,林敏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对百姓喊冤“看都不看”的态度。

    而是在考虑,淮北模式是否能在淮南复刻?所以他在大体成功之后,要考察一下这里的生产方式,觉得若是可以,完全能在淮南推广。

    淮南的问题,是川盐、粤盐、闽盐,步步紧逼,不断压缩,他是站在这个角度来看淮南盐改革方向的。

    那么为啥粤盐闽盐能不断紧逼呢?因为出厂价就比淮南盐便宜的多呗。

    所以他觉得,淮北盐改的成功,给了他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能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