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三七章 国运(上)-《新顺1730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林大人不是也去垦荒公司巡查了吗?日后种棉花、摘棉花、剥棉花、搓棉花,这不都需要人吗?难道还真的怕他们无可为业吗?”

    听刘钰说起来垦荒公司的问题,林敏只能哎了一声,不知道该怎么定性这件事。

    从春日开始,垦荒公司已经开始进行小范围的圈地垦荒了。

    而这场垦荒,也让林敏觉得,日后的江苏节度使是越来越难当了。

    垦荒是没问题的,资本圈地垦荒,整体上他也是支持的。

    但垦荒的目的,则已经不是他所能理解的了。虽然垦荒公司的人和他解释过,但也正因为这个解释,他才感叹日后的江苏节度使越发难当。

    垦荒公司的人率先垦荒的地方,在南通州靠海的地方,那里现在还是一片荒芜,没几个人住。

    垦荒不是那么容易的,想象中好像那么多空地,百姓缺地,跑过去垦荒不就结了?

    然而实际上,在一片荒芜之地垦荒,远不是现在的小老百姓所能承担的起的。而且这时候交通又不发达。

    如果在家里还能过的下去,谁去背井离乡垦荒?

    如果在家里过不下去,凭什么能支撑过垦荒到收成所需要的时间?他要是有一年的存粮,又至于在家里活不下去吗?

    这种荒滩地垦荒,林敏作为江苏节度使自然支持。

    但垦荒公司说,以后要种棉花。

    因为现在种植的天竺棉,棉绒太短,质量一般,而且实质上这东西是很难成为以后的机械纺织的原料的。

    谁告诉他们的?自然是刘钰。

    所以之前科学院那边能拿出来盐碱地对棉花生长的影响、并且测出来合理的盐度范围对棉花生长的促进或是抑制作用,是因为刘钰这边早就已经开始从美洲那边引进墨西哥的棉花种子,开始种植培育了。

    现在,大顺想要当先发国家,就不可能按照就有的路子走。

    历史上的路子,至少在棉花一项上,大顺是走不通的。如果不自己推广墨西哥棉,那么大顺的棉纺织近代化,就不可能完成。

    本土棉不适合机械化纺织。哪怕19世纪初最先进的骡机,也无法纺织亚洲棉。

    松江府现在的棉纺织业,是靠黄道婆传播的技术、靠朱元璋强制推广的棉花种植铺开的。

    而现在,大顺想要继续往前走,既需要新的“黄道婆”;也需要新的“朱元璋推广棉花”。

    新黄道婆是新机械纺织技术。

    新朱元璋是推广墨西哥棉。

    原本历史上的路子,本土的民族资本纺纱业,前期发展,靠的是英国在印度推广的棉花。

    现在,既然要自己做先发国家,自己走完这条路,那就不得不去考虑,自己去做完棉花换种这件事。

    大顺有大明开国初年的基层控制力吗?显然,现在没有。

    况且,从0到1简单,而把1全都变成2,是很难的。历史上,这场本土的棉花改良运动,前期不断失败的原因,是一个想不到的词——穷。

    新棉种推广下去,小农户种了棉花,把棉花籽也都榨油了。

    然后第二年再掏弄一些旧棉花籽撒上,或者干脆就混种,最多三年时间,新棉种全部退化。

    至于棉籽油绝育、棉籽油烟大、棉籽油不适合实用等等,这都是不是肉糜,就那时候,有油吃就不错了,管的了这么多?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