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七七章 争功(六)-《新顺1730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至于生员罢学闹事之类的,皇帝看来,根本就是很简单的事。兵是干啥用的?

    打压一番,再给甜枣。

    就当年鞑虏入关,剃发易服都能接受继续做官的水准,只需要继续给他们做官的机会即可。

    日后该考生员的还会考、该琢磨科举的还会琢磨。一省不为官,可以中状元、着红袍,去内部核心区做官,甚至宰执传统的天下。

    江苏的生员,科举传统,绝对不能丢。

    但是,他们的张狂,也确实要整治。

    是以,皇帝内心认可的做法,就是治一治,办一办,压一压。

    压完之后,继续甜枣的给。

    几万生员,做“万一需要全部格式化恢复旧传统时的备份”——官员可以从外地调,本地基层却不能从外地找。

    而且,皇帝其实很也中意刘钰在苏南的处理方式。

    虽然皇帝心里明白,刘钰收上来钱再发下去,其实有故意给他上眼药、引诱他废除一些优待。

    但实际上,皇帝认为在苏南,既然已经完成了均田赋改革,那么对这些生员的进一步的经济上的打压就无必要了。

    至于说每年还要再把收上来的钱发下去,皇帝觉得这钱花的很有必要。

    这钱就是收买江苏士绅生员的,确保江苏的新政不会出轨、彻底脱离朝廷的控制。

    真要是这钱舍不得花,日后说不定会有大麻烦。

    而且这钱花了,等于给江苏的士绅群体挂上了锁链,不听话就没钱,增加了朝廷和生员乡绅之间的缓冲。

    经济上的打压是无必要了,可是政治上风气上的打压,还是要进行的,否则也无法做到集权对一省的绝对控制。

    总之,皇帝绝对不会进行科举制的改革,也绝对不会缩减生员数量,并且该给的一些物质上的补助和优待必须给。

    哪怕,明知道两万多人,大部分都没啥用。但,只要这两万多人还在,主流文化就绝对不会变,也不会产生隔阂分歧,并且始终有一支可以制约江苏新兴势力的地方势力。

    为了一个可能的、将来或许会用、或许不会用的“全部格式化恢复旧传统的备份”,每年要花一百多万两,值不值?

    对刘钰来说,这是一年四艘战列舰,养一群大部分是废物、没啥用的人,亏死了。

    可对皇帝来说,太值了!

    然而林敏这样的被刘钰称之为“还是保守派,连修修补补都算不太上”的改革者角色扮演爱好者而言,他真的不能理解皇帝“改元惟新”到底是个什么意思。

    这个新,到底是什么样的?

    他不知道。

    而此时,被幕僚直言说中了心事的林敏,想的则是:可以利用这一次的生员反对盐政改革一事,揭穿他们假仁义而真利己的画皮,借此机会上书皇帝,试探一下解决生员问题的改革可能。

    若可以,则抓住机会,在这场自己几乎全程陪跑的改革变法中,赚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功劳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