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八二章 破立之困(三)-《新顺1730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一方面,这是标准的捧杀套路,这是不需要说的。

    另一方面,这也和大顺主流儒学的“退到哪”问题息息相关。

    主流都反宋儒的理学。

    但宋之前,还有唐、汉、先秦、孟,一直到最原始的六经、孔、以及三代之治。

    这里面,包括大顺降衍圣公为奉祀侯;将儒庙里孔子的地位从师圣二位一体往下拉了一格,也算是源于大顺立永嘉永康学派学问。

    因为,按照那一派的思想,孔子是“述道”,而不是创道。

    道,在三代,在尧舜禹,在商汤文武周公。

    孔夫子只是将早已经存在的“道”,记录、叙述出来。

    而这么一搞,也就给了那些想要搞死刘钰的恶政隐派,一个巨大的操作空间。

    即便不提他们想要搞死刘钰的捧杀手段,只说单纯的学问问题,管仲就是大顺儒学“退到哪”这个问题的一个象征性人物。

    而且,之前挂在奉祀侯府前的那块“披发左衽”的羞辱匾额,也是因管仲而引发的感叹。

    如何评价管仲,其实就可以直接影射这些年刘钰的改革。

    孔子对管仲的评价,还是相当高的。

    甚至给了一个“如其仁!如其仁!”的评价。

    孔子一般不会轻易给人“仁”的评价,纵观当时,得到这个评价的人真就不多。

    而孟子,对管仲的态度,应该说是相当低的。

    公孙丑就问过孟子,说先生如果在齐国掌权,能取得晏子、管仲那样的功绩吗?

    孟子颇为不屑,认为拿管仲和他比是对他的侮辱。齐国人口那么多、土地那么大,真要是他上去的话,以王道而统天下,“由反手尔”。这么好的基础,管仲又干了那么久,也没体现啥能力啊,谁上谁都行。

    关于管仲的评价,对于那些反对刘钰的儒生而言,一部分……指的是不是处心积虑想要捧杀刘钰的、比较低级的反对刘钰的儒生,这里面的意思,一样可以用在刘钰,或者用在大顺身上。

    这么多的人口。

    这么强的国力。

    就不过是败罗刹、收西域、征倭国、下南洋这点小功劳而已。

    若是用王道的话,统一天下,易如反掌。这哪里是功劳?

    这分明体现了刘钰等改革派的无能。

    这种隐喻,是比较低级的。

    对刘钰的伤害,几乎是零。

    皇帝根本不在意,反而不过觉得这些人也就是怀才不遇、发发牢骚,大顺也确实该反思一下怎么解决生员太多、举人太少、官缺更少的录取比例太低的问题。

    怀才不遇,自觉冯唐易老、李广难封,也很正常,无需在意他们的评价。

    当然,这种评价本身,也是大顺的官方儒学“破而未立”的体现。

    因为本身来说,当年孔子和孟子怎么评价管仲,就是后世南宋时候,永嘉学派和朱熹关于道统的争论。

    陈亮评价汉武帝、唐太宗,并且认为他们传承了道统。

    朱熹认为,他们没有传承道统,因为他们的出发点是利不是义、是邪不是正。

    类比于过去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