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八四章 工业革命(一)-《新顺1730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后世这里叫长春、公主岭。

    如今大顺在这边设府,沿用了黄龙府之名,自是为了彰显自己直捣黄龙的武功。

    凛冽的寒风自西北吹来,卷起千堆雪。

    早已经结冰的东辽河上,蒸腾起一片氤氲。

    那是人的哈气、马的汗,扑在了寒风中凝聚出的雾。

    百十辆爬犁,借着光滑而平整的冰面,向前滑行。

    打了钉掌的马,踩在坚硬的东辽河河面上,发出嘎达嘎达的响声。赶车的车夫蜷缩在爬犁上,头顶上带着的皮帽子已经结满了白霜。

    手拢在袖子里,身上的棉袄保存着一点点热气,鞭子夹在咯吱窝下,马儿听话得很,并不需要鞭子抽打。

    冰面上密密麻麻的全是马蹄刺掌留下的痕迹,每天不知道有多少辆爬犁从冰面上经过。

    傍晚时候,商队抵达了辽源州,三江口。

    这里,已经接近东西辽河的交汇地。站在东辽河放个二踢脚,西辽河上也听的真真切切。

    西辽河上游赤峰、通辽的羊毛;东辽河上游的黄豆三件套、高粱两件套,在这里交汇。

    凭借着辽河的水运优势,以及冬季结冰后的免费高速公路优势,辽河流域,早早被拉入了改革后的江苏省的初级资本主义体系之中。

    或者说,资本,正在按照自己的需求,改变了山海关以外的广阔地区。因为那里是相对来说小农经济最脆弱的地方之一,不是当地百姓不想搞男耕女织,实在是条件不允许。

    整个松辽分水岭以南的大部分沿河的交通发达地区,在这些年里,已经彻底沦为了江苏资本的经济附庸。

    苏南的资本,想要吃饱。

    苏中加苏北,远远不够满足苏南资本的胃口。

    最显著的一件事。

    松江府银行的纸币,在辽河流域,成为了法定货币,彻底取代了白银和铜钱。

    实际上大量超发的、没有足够白银黄金兑换的纸币,沿着辽河运输线,用纸币将松辽分水岭以南的柞蚕丝、黄豆、豆饼、豆油、高粱、高粱酒、木焦油等,运到了苏南。

    这么说吧。

    在大顺大部分地方农民普遍贫穷,很多底层百姓还吃不饱、蛋白质摄入量严重不足的这个时代。

    松辽分水岭向南贸易的最大宗物资,是香喷喷的榨油之后富含蛋白质的豆饼。

    而这些豆饼中的一大半……作为肥料,用在苏北圈地种棉的棉田中。

    正如今年,也就是惟新五年秋天,刘钰在苏南与大量资本家的谈话中指出的那样:

    “东北地区的百姓,不是不想男耕女织,但是条件不允许。棉花种植是不可能的幻想。”

    “资本在东北地区的任务,不是瓦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,因为它根本就不存在。”

    “而是应该迅速将松辽分水岭以南,拉入到资本的经济体系之中。使得粮食、农产品,全部商品化,作为江苏资本的附庸。”

    “要用苏北的棉花、南通的棉布、江浙的小商品、松江府的纸币,沿着辽河,利用海运,迅速且暴烈地将松辽分水岭拉入到这个资本的经济体系之中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