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三六章 最后的布置(一)-《新顺1730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整体上分两个派系。

    海运治河治淮的派系,人数并不多,但他们学派无疑算是之前很明确支持这一思路的学派。

    说起这个,孟松麓对刘钰之前又对他们进行嘲讽的事也就不甚在意,转而道:“国公所言正是。朝廷兴海运、治淮河,确为仁政。只是……只是,此事,于学生去檀香山有何关系?”

    刘钰叹了口气道:“关系大了。大禹治水,言,堵不如疏。只是,那时候,人口稀少,处处可疏。如今虽然大禹的想法肯定是对的,可现实又绝对不可能搞堵不如疏这一套。”

    悄悄讽刺了一下他们学派琢磨着在下游到处挖支流分水的想法后,接着道:“日后一旦黄河有患,依你之见,当如何赈济?”

    不等孟松麓回答,刘钰又道:“或者说,假如将来黄河大水,以三千万两赈灾。是以三千万买粮米安置百姓为上策?还是拿出一千万买粮米,而以两千万,移百姓于南洋、关东、扶桑为上策?”

    只随口一句话,顿让孟松麓浑身一激灵,如同有人在头顶泼了一大瓢的冰水,一下子通透到了心底。

    “国公是说……朝廷有移民扶桑之愿?”

    “若真能行,单独赈济实在是治标不治本。而若能移民远方,则可大益。”

    “若将来真降天灾,赈济之后,若能移民,实为上策。”

    人多地少的问题,始终是萦绕在他们学派头顶的最大难题。李塨王源等人提出的一些“奇葩”想法,根源就在这。

    他们一方面,不相信工商业能够容纳剩余的人口,这一点不管是李塨还是王源,都很现实,所以他们在这个他们认为无解的现实下,不得不提出诸多奇葩的授田政策。

    另一方面,他们也很现实地明白,亩产量到底什么样。

    如果以后世的良种、水利、化肥为支撑。亩产千斤,五口之家,只为了填饱肚子不挨饿的话,二十亩地足够了,人均二三亩地肯定是够的。

    现在嘛,亩产就在那摆着,后世苦逼亩产的黄豆,比此时的玉米小麦亩产都要高。就这么个情况,五六口之家,怎么也得五十亩地,才能将巴巴地活下去。

    大顺现在官方统计的土地,肯定是有问题的。

    但这个问题,又是大顺不想追究细察的。

    道理很简单,官方统计的土地亩数,是要纳税的。

    还有大量的土地,是不纳税的、悄悄种点地瓜南瓜之类的东西糊口的。

    有些地方,稀里糊涂,差不多得了。

    要说现在大顺拿下了虾夷、关东、南洋三个粮食产地,人少地多,可以提供足够的商品粮,人均粮食占有量,肯定比二十多年前要高不少。

    可人均这玩意儿……就挺神奇的。

    南洋的米,人均再多,就现在这个交通状况,也人均不到陕西去。

    这时候算全国人均,实际上没啥意义。

    因为大顺太大了,不靠海和不靠运河水网区的省份,严重缺乏运粮手段,县人均比全国人均,意义大得多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