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就在几天前,已经不是了。 至于原因,如果用大顺这边的人比较容易理解的典故,就是个很容易理解的事。 最简化: 就是英人密与法户政府尚书曰:必召回杜普莱克斯,方可和。 户政府尚书遂屡进言,罢杜普莱克斯。 于是法王降金牌,以查尔斯·戈登,往印度,宣召,收权,命杜普莱克斯速回巴黎。 当然也没这简单。 法国户政府尚书、海军部总秘书长、符宝郎,马超尔特·德阿尔诺威利,因为要搞士绅一体纳粮,被贵族攻讦。 宫廷中地位不稳,急需在法王面前巩固自己的地位,为此不得不在外交上展示出成果。 马超尔特以为自己找到了巩固地位的办法,认为自己为法国争取了二十年的和平,为自己的财政改革留出时间。 遂屡进言,罢杜普莱克斯。 大体上,就这么个事。 但情况也要具体分析。 马超尔特只是单纯的蠢。 不是那种坏。 蠢和坏,还是要分清楚的。 这也算是英法七年战争爆发的一个原因。 如果抠掉普鲁士,而用英法的视角来看历史上的七年战争,华盛顿砍人和杜普莱克斯被调离,才算是英法视角的七年战争的开端。 英国不想在杜普莱克斯在印度的时候,和法国进行全面的殖民地争夺战争。 几乎就是杜普莱克斯刚回巴黎……历史上,杜普莱克斯10月26号离开印度,次年3月份抵达巴黎,屁股还坐热乎。 英国海军的“老顽童”爱德华·博斯克恩,5月份就带着军舰去了北美,干爆了法国两条船。 波及北美、非洲、印度的英法全面殖民地战争,早于普鲁士闪击苏台德地区。 英国东印度公司,是公司,英王乱命可以不奉召。 法国东印度公司,是都督府,法王一纸诏书,总督就得乖乖换人。 此时,在高浪埠的都督府中,杜普莱克斯已经喝醉,对着大顺的锡兰都督杜锋,诉说着心里的不痛快。 痛骂着马超尔特·德阿尔诺威利,是个“像猪一样愚蠢的内阁大臣”。 杜锋则是非常熟练地回忆着刘钰教过他的一句话:“以斗争求和平、则和平存;以妥协求和平,则和平亡”。 嘴上自然是安慰着杜普莱克斯,心里却是暗喜、狂喜。 喜的已经快要绷不住了。 杜锋对杜普莱克斯是有些忌惮的。 庙算之内,印度的事早已经算定,大顺凭借地理和投送优势,战略上是非常藐视英法在印度的经营的。 战术上,杜锋主要盯着两个人。 一个,是眼前这位很早就和刘钰打过交道的杜普莱克斯。 另一个,就是简直是他翻版的、这几年脱颖而出的英国青年克莱武。 从大顺收集到的信息来看,英国那边是很器重这几年脱颖而出的克莱武的。 短暂的和平期,克莱武回英国了。 但这并不是个好消息。 因为克莱武某种程度上,步入了英国的中上层社会,他娶了马斯基林家族的女儿。 此时这个家族还不算出名,只能算是孩子能上剑桥、中上层社会里靠下的那部分。虽靠下,但也是中上层,起步就是剑桥,总不能说这是百姓平民。 后世这个家族还是挺出名的。 克莱武的大舅哥,内维尔·马斯基林,是第五任格林尼治天文台台长、第一次测算地球的质量、编写了英国的月距角法航海年历,虽然测地球质量和卡文迪许的扭矩引力法不一样,但也史书留名了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