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大顺继承了、或者说抢走了,荷兰人在印度占据的几个城市,名字比较长,但基本都夹在锡兰和孟加拉之间,四五个吧。 此时印度有四大棉花产地。 孟买附近的苏拉特棉,不在大顺的影响力范围内,对着阿拉伯海。 马德拉斯,去殖民化后改名叫金奈,在英国人手里,离大顺的控制区很近。 孟加拉。不必提。 博帕尔,后来农药出事那地方,在内陆中心,离海都远,而且在马拉塔人手里。 大顺的松苏纺织业,是以墨西哥长绒棉为基础的。 尤其是南通这几年大为畅销的、提升了四倍织布效率的南通大布,必须以长绒棉为原料。 印度棉绒短,不适合这种宽幅大布。或者说,松苏工业革命的原材料,就是以苏北长绒棉为基础的,大顺此时的技术水平,没能力搓出来以短绒棉为基础的机械纺织。 松苏纺织业能用的,只有博帕尔地区的上等棉。 但是博帕尔地区在印度中心,交通不便不说,而且拿不到。 孟加拉棉的绒,太短。 马德拉斯的棉绒,更他妈的短。 在大顺唯一畅销的,是苏拉特棉花。 因为苏拉特、孟买的棉花,质量虽然不如博帕尔,但是质地柔软,棉绒稍微长一些。 不适合松苏的大规模的半机械化纺织。 但是非常适合大顺的东北人做棉裤、棉袄,非常棒,质地非常柔软,保暖效果很好。 印度的气候,其实比苏北更适合种长绒棉。 但就像是历史上中国推广长绒棉的困境一样,小农经济下的印度,推广起来是不可能的。 小农经济下,想要推广长绒棉,需要什么? 要么,如历史上北洋时代推广长绒棉所总结的:必要大灾之后,赤地千里,政府掌控土地,垦荒屯田安置灾民,方可推广。 要么,如刘钰在苏北做的那样,用刺刀、皮鞭、棍棒、军队,让原本的小生产者、小农,生不如死,资本圈地,改良棉种。 要么,需要一个根本不在意百姓死活的商业资本控制下的政权,强制推广,强制征收。 要么,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组织,能够将统治能力深入到每一个村庄,强大的组织力可以做到省里面下发下来的棉种,一个月内行政官员和干部就能在每一个村庄推广。敢继续种植短绒棉的,村干部带人直接铲平,一棵不留。 除此之外,并无他法。 虽然残酷,只是现实。 否则,良种很快就会退化、杂交、变异、变短。 大顺每年都能从孟买,进口不少的苏拉特棉花,用来平衡东北棉裤导致的升高的棉花价格。 让做棉裤、棉袄、棉被等填充物的棉花,用苏拉特棉,从而继续压低苏北棉作为织布原材料的价格,确保每一斤苏北长绒棉都被作为工业原料。 另一个原因,是皇帝看着这几年华北有种植棉花的趋势,非常不爽,担心统治的核心基本盘区,不种粮食种棉花,出大事。 但也就仅此而已了。 孟买和苏拉特,并不是此时大顺的势力范围,这问题倒是不大。 商业嘛,只要有钱赚,就能有买卖。 至于大顺为什么能够在苏拉特买到便宜的、比较上等的棉花原材料,而当地为什么不把这些棉花搓成棉布卖、或者因为当地的棉布拉高了棉花价格使得没进口价值? 这……这就要从大顺伐日本、下南洋说起了。 在大顺下南洋之前,荷兰东印度公司每年往印度输入的贵金属数量,是比较惊人的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