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心里不踏实。 苏北可以种棉花取利,因为苏北运输方便,而是被皇帝视为“外”,而不是“内”,扔出小农经济这个皇权基本盘之外了。 真出了事……看出什么事。 出事了,有海运优势,方便调集粮食赈灾,出不了大事。 出事了,可以封锁粮食,方便镇压,还是出不了大事。 中原地区要是被松苏地区传染,不种粮食都跑去种棉花了,无形的手倒是可以调节,但问题是调节需要时间,皇帝怕还么调节完,起义军先把他家祖坟扬了。 没粮食可是大事。 尤其是大运河被刘钰掐了,京城漕米是稳住了,可河南等地要是出了大饥荒,运河运米就不能指望了,所以还是老老实实多种粮食吧。 当然,最好是非核心区,种棉花,来满足商品经济发展下的棉花需求。 这几年,伴随着垦蒙、闯关东等活动,华北地区一些地方,也开始蠢蠢欲动种棉花了,这几年价格走高。 皇帝希望,刘钰像是对付之前沈阳试种棉花的手段一样,用外来的低价棉花,直接扼杀华北试图种棉花、不好好种粮食的想法——种什么经济作物呀,老老实实种粮食,把烟草、棉花,都铲了。 因为皇帝基本上明白一个道理:只要有粮食吃,一般情况,老百姓不造反;中原和华北地区,是大顺皇权的基本盘,明末战乱死人太多,这里大顺妥协的少,所以小农经济稳固的很,阶级意义上的基本盘,不能乱。 所以,这又牵扯出孟加拉硝石的问题。 此时全世界,有开采、运输、且实用的硝石矿,就智利和孟加拉。 军事价值自不必提。 关键还是科学院,刘钰指导下的农学一科,让皇帝看到了稳固统治的希望。 刘钰的水平肯定不够搞育种什么的。 但,庄稼一枝花,全靠肥当家的道理,他是懂的。 硝石当氮肥和钾肥,咔咔的撒,亩产一百五十斤的小麦,蹭蹭地顶到600斤。 600斤的亩产,放到后世,那叫“遭灾”、“粮食危机”、“灾年”。 放到现在,也就是这几年皇帝见多了奇怪的东西,要不然直接可以做“祥瑞”了。 皇帝对此的评价是【若天下田亩如此,本朝可望姬周八百年之基业】。 这个评价,已经高到顶了。 因为自从前朝大明早早流传“遇顺而止、三百年基业”的传说后——这个说法是在起义之前就有的,不是后来编的——基本上,嘴上喊着千秋万代,心里都跟明镜似的:三百年基业就是极限,子房兴汉四百年、太公旺周八百年,只能在梦里了。 科学院的农科,至今为止搞出来的“祥瑞”,有亩产600斤的小麦;婴儿手臂般“硕大”的玉米棒子;套种的豌豆和小麦合在一起亩产上千斤…… 后世基本可以视为“灾年”的情况,此时全都是惊掉人下巴的祥瑞。 刘钰的梦想,是工业化。 他的梦想,不需要想象力,因为他只是照着搞。 其实,这些年,皇帝在刘钰的忽悠下,也是有“封建皇权特色工业化”的梦想的。 基本全靠想: 几条不需要的水的大运河——也就是铁路——把精锐都驻在京城,哪里有事,快速镇压。 蒸汽机配天龙车,在华北地区普及,官方控制蒸汽机加天龙车的抽水站,水旱无虞。 搞到硝石矿,亩产五百斤,大家都不要造反,若能创姬周八百年的奇迹,甚至哪怕六百年、五百年呢,估计就算大顺亡了,说不定也会有“金刀之谶”之类的东西。 人不能想象自己没见过的东西。 这些东西工业化生产现在肯定没戏,可科学院的“模型”做的溜啊,蒸汽车加铁路加天龙车加硝石肥的模型,搓出来还是易如反掌的。 所以。 钱从哪来? 印度收税。 硝石从哪来? 印度挖矿。 挖矿的人从哪来? 印度劳役。 挖矿的人吃啥? 印度大米。 至于刘钰设想的毁灭印度的小农经济,拉入资本主义体系等等这些,皇帝知道也行,不知道也行,总之就是:你愿意玩,偷偷玩你的去,咱俩互不影响,暂时也看不到冲突。 至少在占据印度之前,咱俩是同路人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