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四章 开战(十二)-《新顺1730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法国人刚刚投降。

    法国的城市需要英国分兵驻扎、占领。

    马德拉斯的圣乔治堡,是英国在南印度的核心,也是英国防御的信心所在。那是一座斥巨资修建的、正规的“合”字形的棱堡,配备了足够的大炮,也是英国在印度防御力最强的堡垒。

    一旦那里陷落,整个南印度海岸,就可以宣告投降了。因为那里直接切断了各个堡垒和殖民地之间的联系,并且陷落引起的恐慌,将会让英国军队回到被杜普莱克斯支配时候的心理恐惧——十余年前,法军曾在杜普莱克斯的率领下攻下了圣乔治堡,那一次要不是神风助阵吹毁了法国的舰队,英国在当年就要全面退出印度了。

    英国人是相信神风的。

    当年的西班牙舰队,败在了神风上;而之后,神风一次又一次的“显灵”,最后一次显灵,就是1746年的印度洋。朴·布尔东奈的八艘战列舰,被神风吹没了战斗力,不得不退回毛里求斯,致使已经攻下马德拉斯的法军功亏一篑。

    而现在,似乎,唯一能依靠的,也只有恳求神风再一次吹起。

    否则,眼下的局面,是无解的。

    这不是什么战略、战术、计谋、兵法所能解决的困境。

    收缩兵力回加尔各答,海军不出港躲在河港中,多造纵火船,实际上,这种战术就是听天由命。

    其余人也并没有什么好办法,即便知道这种龟缩战术就是在赌神风再临,然而,除此之外,再无办法。

    在一阵沉默中,克莱武说出了问题的关键。

    “中国人参战的时机,足见他们对印度的垂涎。因为他们选择了在法国投降后出兵。”

    “现在的关键,是中国人准备打一场什么样规模的战争?”

    “仅仅是印度吗?”

    …………

    印度问题,不能在印度解决,而必须在欧洲解决。

    这是大顺决策层的共识。

    事实上,克莱武问的这个问题,非常好。

    大顺参与这场战争的规模,到底有多大?

    实际上,这是一场大顺新兴势力的总动员。

    虽然大顺的新兴势力,只有松苏、胶辽、东北、南洋,算起来也就三四千万左右的人口。

    但其二十多年间就为这场“命运之战”而特化的组织形式、公司军事义务、战斗工兵强化、营连战术的快速变阵等,其动员力量还是足够吓人的。

    这个时代,没有无线电。

    大顺不知道法国那边谈的怎么样。

    但不管谈的怎么样,只要本地治里的法军投降,大顺就会直接参战,这本就是枢密院总参谋部的战略计划。

    如果法国人赌赢了汉诺威卵儿蛋之战,那么大顺要出兵印度,让法国不要和谈,继续加码。

    如果法国人赌输了汉诺威卵儿蛋之战,那么大顺更要出兵印度,让法国人不要继续赌下去,被英国人连最后的地中海舰队都打没了。

    至于谈判谈成什么样,大顺的决策圈相信刘钰的判断,关键的东西,肯定能谈成。只要法国无法完成财政改革——大顺这边比谁都清楚,搞一场清查田亩、一条鞭和士绅一体纳粮的改革,能不能在战时完成。

    那几乎是废话,显然不能。

    于是,在七月份,上一波从欧洲返回的商船全部卸货之后,大顺的专营垄断公司,便接到了枢密院的命令:注册的船只,在名册上的,全部往天津、威海集中,限期完成。

    因为这种垄断专营的官督体制,以及严苛的军事义务附加条款,使得所有参与远航贸易的公司船只,包括去日本、琉球、南洋的,都在注册名单上。

    于是,按照名单上的要求,大量的船只前往了威海、天津,进行了一波改造。

    本来就是按照重型武装商船的标准建造的商船,成本高,且都是标准化的舰体,用的都是上等木料——这是大顺不搞自由贸易的一种“优势”,真搞自由贸易,大顺此时的商船,绝无可能都是这种重型商船。

    至于改造,也没什么太多可改的。每艘商船在原本的大炮基础上,又加了八到十二门大炮,配备了炮手。

    并且进行了重新编组,对欧贸易继续进行,五艘一组,配两艘巡航舰,形成一支七艘船的舰队。

    商船船长本来就是海军军官生出身,而且都是注册的预备役军官,此时全部接受了再培训。

    大量的已经退役的注册过的水手,重新征召。

    十月中旬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