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四五章 坐庄(上)-《新顺1730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皇帝能够放心让刘钰在江苏折腾,因为皇帝有自己的打算,也有自己可以掌控全局的准备。

    他改元惟新。

    这一次改元,除了显示变革的决心,还有个小小的副产物。

    皇帝可以名正言顺地开恩科了。

    改元开恩科,简直是名正言顺到不能再名正言顺了。

    开恩科,也就不需要非按照制式的考试方法来选拔人才。

    皇帝可以拟定题目,通过这一次改元恩科,选拔一批皇帝想要的人才。

    这些人才不是学新学的,而是正儿八经地科举取士,恩科也是科嘛。

    题目皇帝早就想好了。

    废运河之利弊。

    盐政改革之利弊。

    盐税收还是不收、国家税收的意义。

    这些恩科拟定的题目,就是个大坑。

    看起来,好像是皇帝要以恩科方式,展开士大夫的几天大讨论,这些到底是对是错。

    实则,皇帝眼里,读书人阶层关于海运河运、盐税无税的意见,就是个屁。

    他只怕两种人。

    失地小农。

    类似矿工。

    皇帝心里有非常确定的答案,恩科弄这些题目,就是为了遴选出一些符合皇帝想法的人才,再把这些恩科人才扔到江苏。

    为什么不用新学人才?非得从科举里面选?

    因为新学人才不能做官、武德宫出身的那边已经不少,暂时有些失衡。而正统科举出身的,很难说是否能快速适应江苏省的一系列变化。

    他要塞进去一些恩科出身的,平衡一下。

    之前跟刘钰说,不要人亡政息,让刘钰整理出一套班子框架,然后正规化。

    那么,正规化的人,当然不可能是刘钰的幕府班子。

    恩科所取之辈,皇帝准备都扔到江苏当贰佐官,多学、多看、多琢磨。

    等着刘钰把脏活、带血的活干完了,刘钰就可以回京“休息”了,到时候恩科出身的这批人,真正皇帝提拔出来的、支持改革但又和刘钰的“道”不同的人,就可以接手了。

    不管是南洋,还是江苏,皇帝都是用这种办法。

    而且是明着用的,刘钰也是压根就明白的。

    两边都明白,而且完全了解这就是为了将来摘果子夺权,心照不宣,这就叫君臣信任。

    靠着刘钰主动放了军权、靠着松江府大营的两万良家子驻军、靠着海军扩军皇帝提拔的军官成长起来了、靠着威海卫旅顺卫两大军港的主力舰队军官替换、靠着这种换血替代的明招、靠着刘钰只有幕府而又不能开府的名不正但借君之权而行事,君臣之间的“信任”是完全撑得起“五年平淮之大权”的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