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二零章 乡约村社(五)-《新顺1730》
第(2/3)页
乡民集体种植公田,缴纳国课。
然后每户乡民,再从私田里征收绢三尺、帛一两、布六尺、棉半斤。再每年服一定数量的劳役。
按说这种设想,在天下之内,肯定是不行的。
但偏偏在淮南垦区,却又是可行的。
因为这地方的土地,真的是平整且四方的,是从一片荒地开启的。
然而,在开始之初,正如伴随着大顺改革,颜李学派自己也逐渐放弃了“复征本色”的税收想法,这种变种的井田制也取消了,不再用公田设置。
而且,每年的十一国税交上去后,剩下的如教育、水利、改良土地等经费,也绝不是靠每家布六尺、棉半斤、三日劳役就能解决的。
根本不够。
已经妥协了许多了,乡学教育,几乎就是颜李学派最后的底线了。无底线的妥协下去,最终什么都剩不下。
本身,淮南垦荒、发展实业,就是个需要相当多资本投入的大事。
刘钰早就劝过他们,这么搞不行,淮南的地又不是熟地、熟地你们又不敢搞暴力均田,所以你们这么玩肯定要砸。
历史上张謇搞淮南垦荒、兴办实业的时候,也是缺钱。
之前借用了两江总督的不少官银,最后实在还不上了。
张人俊和张謇有矛盾,刚当上两江总督,就嚷嚷着要查账,让张謇还钱。最后这钱,也是走的标准流程解决的。
所谓标准流程,就是“火烧账本”,标准技术。
张謇策动江苏巡抚程德全反正,不久之后,江苏民政公署“突发”大火,账本全部烧毁。
饶是这样,依旧脆弱无比。一战时候借着帝国主义狗咬狗无暇东顾,赚了几年钱。一战刚结束,立刻出了大问题。
而且,开发淮南所需的资本,真的不是小农所能承担的。
张謇凭着自己的身份,低价圈地;又募集了大量股金;又挪用了两江总督的公款最终烧了账本不用还钱。
饶是如此,最终维系公司运转的现金流,也是从农民身上剥来的。
凭借身份低价圈地之后,再招募百姓做佃农。
租地之前,要缴纳6个大洋的抵押金,这钱是不给利息的。而租的地,也是荒地。
其实就是无息贷款,只是放贷人是小农,而公司提供的只是一片当初低价圈占的荒地。
基本上,是靠着大量能交得起六块大洋的小农,“非法集资”搞的无息贷款、免费的劳动力,才堪堪维系了垦区的发展。
最后也因为和稀泥的租佃制,导致改良棉种的构想,在他去世后全面倒退,租佃制加小农,连个改良棉种都折腾了三十年。
纵然此时和那时不同,资本充足,本身就是帝国主义而不是被帝国主义商品冲击,使得淮南圈地区的发展相当迅速。
但这些都只是对大顺的新兴资产阶级有利的条件。
对这种乡约村社而言,这些有利的条件没意义,可前期建设投入的钱还是要花,总不能从天上掉下来。
其实赵立本的二弟所发的这些牢骚不满,总结起来就是个很简单的事。
要么,不融入改革后的江苏体系。
第(2/3)页